首页 / 文化设计 / 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开幕 中国作品获特别荣誉奖

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开幕 中国作品获特别荣誉奖


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于9月4日在伦敦萨默塞特宫正式开幕,由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荣获本届组委会破例额外增设的特别荣誉奖,这也是双年展首次颁发该奖项。

9月3日下午,英国文化大臣杰里米·怀特出席了2018年伦敦设计双年展的开幕典礼,宣布这项为期三周的设计界盛事正式揭幕。9月5日晚,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还将于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为伦敦设计双年展举办特别招待会,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将应邀出席。

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在萨默塞特宫举行,摄影:ED REEVE

据悉,伦敦设计双年展由伦敦市政府与市长办公室支持,是全球唯一一个在首都举行的设计双年展,自2016年推出第一届之后,即以其专业性和前瞻性被国际设计界誉为“设计界的威尼斯双年展”。

今年共有40个国家、城市和地区的共40件作品参展,大展主题为“情感状态(Emotional States)”, 旨在探讨设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探究设计如何影响人类的情感、记忆与存在方式。

参加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摄影:ED REEVE

“中国南京馆”的《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参展。9月3日下午,“中国南京馆”在萨默塞特宫举行了开馆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伦敦设计双年展董事总经理Sumi Ghose以及中英设计界一些重要代表出席了典礼并参观展览。

项晓炜公参致辞

项晓炜公参代表中国驻英大使馆对《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作为中国官方作品代表参展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致辞中说:展览以一座桥和关于它的各种情感记忆为载体,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长度里发生的社会变迁。展览既有历史全局观的高度与纵深度,又通过大量细致入微、小角度的“个人化叙述”,呈现出了真实、丰富而细腻的个体质感,堪称以小见大,是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的典范佳作。

伦敦设计双年展主席、也是评审团成员之一的约翰·索瑞尔爵士盛赞《大桥记忆计划》质量非常高,浪漫、情感充沛,同时又见思想深度,是本届双年展中非常独特的作品。

另一位评审团成员、两届双年展的策展总监、V&A建筑与城市部的主任克里斯托弗·特纳博士,则评价《大桥记忆计划》的学术品质完全是“博物馆展陈级别”的,从策展理念到展陈方式都创意非凡。


鲁安东教授发言

鲁安东教授通过该展览深刻呈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符号意义、对几代中国人情感与记忆的影响,呈现出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感。他还透露,评审团在评审时一致高度评价了这个作品。也正因此,评审团决定特别加设“特别荣誉奖”以示表彰。

据悉,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今年正值建成50周年纪念,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人们与大桥合影的老照片

1968年到1993年,南京长江大桥被用来展示和证明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性,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和600多个外国代表团。在这个过程中,它成为一个传播符号,曾经既象征着国家成就,又象征着个体福祉,并成为进入人们生活,镶嵌了个体记忆的日常存在。南京长江大桥在很长时间里,都曾是游客参观、留影的重要“旅游景点”,大桥形象更是出现在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中。

据策展人鲁安东教授介绍,此次中国·南京馆展览的主体部分嵌在附有三个龛的筒拱廊道中,由一条长约17米的红色半透明时光长廊串联起三个白色的情感房间。

时光长廊分为内外两侧,外侧以时间为线索,从主线到分支,介绍与大桥有关的历史与记忆计划。在内侧的“物之家”,公众可以通过VR观摩18样老物件,体会大桥符号的日常意义及其承载的记忆和情感。

三个情感房间,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碎片。

 

空间采取“半透明的设计,既以此回应展览场地萨默塞特宫的特殊建筑形式,又营造了与记忆相关的朦胧的场所感。”鲁安东介绍说,公众可以游走穿梭在不同的记忆与情感中,感受历史,获得情感共鸣。

三个情感的房间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了不同的历史碎片。

在“声音的混响”展厅中,参观者会被与大桥有关的声音包围,包括5首为南京长江大桥创作的歌曲和采集自大桥周边环境的真实声音。

而这其中,有一首名为《我为祖国守大桥》格外引人注意。

鲁安东介绍说,“这首歌是七八十年代在京沪线上的火车,经过大桥时的必播曲目。而且这首歌曲的长度和穿过大桥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火车接近大桥时开始播放,等歌曲播放完毕,车也逐渐驶离大桥。所以我想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在大桥上穿过长江的体验是和这首歌曲的记忆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个房间是“图像的层叠”。展厅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像摄影。无法亲身到访大桥的中国人,会在家乡的照相馆里,在绘制出的大桥背景前留影。

人们在绘制的大桥前留影

到不了大桥,人们也以在这些画前面留影为荣。这些良莠不齐的画作都是同一个角度,就是南京长江大桥的经典镜头。其实很多人都没到过大桥,但是这不妨碍大家熟悉它,因为我们熟悉这些经典镜头。

这些背景画源自同一个拍摄角度。通过留影,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经典镜头之中。同时这些留影也见证了人们诸如团聚、毕业等等人生重要时刻。插画家赵欣宇对选出的5张老照片中的背景画进行了分析和重新绘制。这些图像的相似与差异见证了一种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情感共鸣。

赵欣宇绘制

 第三个房间时代的纪念性展厅选取了大桥实体模型、经典视角框景和诸如装饰镜、首饰盒、日历、杯子等带有大桥经典视角的物品图像,展现了大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奇观而辐射出的各方面影响。

这些将会引领观展者透过几个经典的大桥视角去审视和回味共同的情感与记忆,并重新定义作为历史符号的南京长江大桥。

邮票上的南京长江大桥

与大桥相关的展品

策展人、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并曾在剑桥大学任教四年。自2014年开始,他的LanD Studio与多位历史学家和本地艺术家一起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相关物件、视听资料等。他表示,“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南京的,全中国的人民都和这座桥产生关系。而大桥的记忆组成部分也非常复杂,既有微小的个体情感的一面,又有宏大的国家情感的那一面。在当代,它经常被用来作为回顾个人和集体过往历史的符号和介质,承载了人们对一个时代和一种理想的回溯。”

“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为情感的连接、跨文化的连接。”鲁安东认为,到今天,附加于大桥之上的宏大政治叙事已逐渐消解,一代人因为大桥所取得的成就和实现的生命价值亦随之被时间冲淡,大桥亦回归平凡。

诞生于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南京长江大桥,具有独特的历史标签意义,在关于它的记忆变迁史里,蕴含着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大众心理和情感变迁的解读密码。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南京大学的校党委副书记、近现代史学家朱庆葆认为,“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受邀参加伦敦双年展,既是一次通过公众参与来激活场所的建筑实践,也是一次向世界展现当代南京的建设成就和城市记忆的机会,希望能为世界带来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理论和相关实践经验的新思考。

据悉,伦敦设计双年展展览时间为9月4日至23日。“中国南京馆”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木飞木文化传媒工作室、Chinalink伦敦有限公司承办,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江苏省美术馆等协办,得到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的指导与大力支持。配合“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展出,届时还将有一系列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