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后南斯拉夫地区正悄悄改变?这里不只有战争伤痕…

后南斯拉夫地区正悄悄改变?这里不只有战争伤痕…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20多年前,这里的战争惊动全世界!现在,昔日的南斯拉夫解体成6个国家和一个自治区。它们分别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以及科索沃地区。其中,斯洛文尼亚是前南地区中最富裕的地区,马其顿是在这几个国家中经济水平较低的一个国家。

今年8月,《华闻周刊》的采编团队前往前南斯拉夫地区,去了解关于这一地区的种族和宗教、政经和文化,去寻找后南斯拉夫时代各国的变与不变。

▲《华闻周刊》后南斯拉夫专刊(2018年10月出版)


卷首语 | 信仰与世俗间的徘徊地

文 张雪

一片海,一座山,一段不愿再多回忆的往事,一杯让人从俗务中抽身而出的咖啡。在巴尔干半岛西北角的这片土地上,这些元素勾勒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质朴面貌。

直到今天,这里的不少人仍然相信,饮完这杯土耳其咖啡,在杯底余渣的神秘纹路里可看清自己的命途。

走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的街道上,你会恍然以为自己置身于西欧的某座城市;在波黑莫斯塔尔古城的街头,你却仿佛游走于缩小版的伊斯坦布尔,老桥两边,分别住着信仰天主教的克族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

世界上很少有地区像后南斯拉夫地区这样,同时置身于天主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中,又同时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信念的影响。

▲波黑莫斯塔尔桥两边分别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族人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人

那么,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一边在宗教信仰和精神信念的世界里追寻,又一边在世俗世界中顺时应势地过日子的呢?《华闻周刊》的采编团队最近奔赴前南斯拉夫地区,在那里进行了探索。

我们发现,尽管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几个国家都曾经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但是在文化、风俗、政治和经济方面却各不相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一直与西欧关系密切,波黑受伊斯兰世界影响颇深,而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则与以东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该地区的人们,似乎拥有一种将宗教意义与世俗生活和谐结合的能力,一方面保持着对宗教性的崇高感的敬畏,一方面又将眼光投向现实生活与俗世追求。

受访的研究者认为,这个地区多元的文明、宗教和种族其实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稳定并存的。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的战争和冲突,与其说是一种“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是19世纪经济货币经济兴起后,围绕着土地、生计等现实利益而展开的世俗斗争。

就此,曾在媒体行业工作,又曾担任欧洲委员会《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内文·安杰利奇以波黑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表示,波黑穆斯林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带有世俗化色彩,其中的核心是家庭传统。而这里的基督教信徒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世俗化。

南斯拉夫解体后,这里出现了6个独立国家和一两个仍存争议的政治实体。今时今日,这些国家的人们谈起南斯拉夫时,语气是复杂的。

一方面后南斯拉夫各国的执政党派和主流意识形态,大多不愿多提南斯拉夫这段历史;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于这段历史又抱有一种怀旧的微妙情结。伤痕、战争和美好,各种情绪记忆纠缠交织在一起。

年轻一代的想法也与上一代不同。我们的撰稿人在萨拉热窝的咖啡馆里发现,如今的萨拉热窝年轻人已不愿意在此多聊关于战争的往事。年轻一代更愿意聊的是未来,是自己的教育和就业前景,是自己国家能否加入欧盟的问题。

另一位塞尔维亚的年轻艺术家则告诉我们,他的作品里没有太多当地地域的印记,因为他将自己看作是“世界居民”,拥有更为包容和多元的价值观。

事实上,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后,获得欧盟成员国身份曾是该地区国家的主要目标和改革动力。但近年来全球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已经使得后南斯拉夫国家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

意识形态、文明和宗教层面的冲突与喧嚣,已悄然消散。后南斯拉夫的年轻一代更愿意务实地往前看。他们关心这片土地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该通往何方,关心如何为自身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朋友与伙伴。


精华导读

1.《后南斯拉夫地区:置身于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张雪)

“后南斯拉夫国家所在地区,在文化、种族、宗教、历史和政治上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该地区复杂之处在于,尽管在地理上属于欧洲范畴,但却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亦西方亦东方,亦欧洲亦亚洲。


2.《在后南国家,中俄正探索新机会》(文/薛章)

对中国来说,进入巴尔干地区,也意味着它获得了进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入口。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提高后南斯拉夫地区的整体重要性方面,中国一直发挥着作用。


3.《安德里亚:我想成为最懂中国的塞尔维亚人》(文/陈甲妮)

无意中选择了学习中文,6年的时间让安德里亚深爱着中文与中国文化。如今的他已是复旦大学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了,正在翻译老舍的短篇小说。安德里亚梦想着成为一名汉学家和翻译家。


4.《在贝尔格莱德,偶遇塞国女士洁思敏》(文/陈甲妮)

洁思敏(Jasmina)有着塞尔维亚人典型的特征——善良、热情。贝尔格莱德车站的一面之缘,她却给记者当了半日免费导游。她介绍了当地人文,也表达了对铁托时代的怀念之情。


5.《米娜·沙雷纳茨:贝尔格莱德就像一双穿了很久的鞋,虽然旧了但舒适》(文/刘雅静)

“贝尔格莱德有着让人喜欢的丑陋”,这是米娜的原话。即便她的童年处在这个国家最疯狂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战争似乎并没有给这位女性留下阴影。

6.《波黑华商徐晓欣:善用互联网思维抓住时机》(文/陈甲妮)

适时而变是徐晓欣做生意的态度。16年前,他去往波黑跟父母一起做着外贸生意。当意识到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受限时,他开办了一家一次性纸杯生产厂。近年来,徐晓欣感受到了中波两国的友好关系,他预计旅游业将会蓬勃发展,于是建起了波黑唯一一家餐饮住宿一体化酒店。


7.《巴尔干半岛:“一带一路”图景上的中东欧地标》(文/何芊樾)

近年来,巴尔干各国作为欧洲地区仅剩的新兴市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又一重要目的地。 


8.《从塞尔维亚看前南解体后的教育改革》(文/李晓枫)

塞尔维亚的教育曾一度因政治乱象进入濒死状态。2003年,塞尔维亚正式提出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仿照欧洲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引进教师与教学质量监管机制。如今,塞尔维亚的高等教育极力与欧洲其他国家接轨。


9.《基建与交通打通地区经济命脉》(文/陈甲妮)

十几年前,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让这些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狭窄的公路、破旧的铁路以及不太完善的航空都给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经过观察,交通的不便主要是受到基建的影响。


10.《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15年后再开放,等待人们的会是什么?》(文/刘雅静)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是塞尔维亚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博物馆,经过最近15年的装修与翻新后,于2018年6月28日重新面向公众开放。目前,这里的收藏主要来自塞尔维亚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塞尔维亚当地艺术家和著名欧洲艺术家的绘画作品。


11.《奥卷·居里克:塞尔维亚青年艺术家的黑色与荒诞》(文/谭立人)

奥卷最早的艺术作品都是用街上捡到的一些废弃物做的,这让他的前期作品充满了随机性,也更有想象力和“废弃感”……他的创作风格有一种淡淡的黑暗和幽默,卡通、街头艺术和时尚,都是他作品中的元素。


12.《萨拉热窝的蜜与血》(文/刘雅静)

至今,萨拉热窝的旅行地图上仅有两个醒目的标注:其一,1984年承办冬奥会,这见证了萨拉热窝昔日的繁荣。其二,1992年至1995年发生的波黑战争,它的灾难性后果让萨拉热窝至今处在经济低迷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