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有志于在欧洲的美术馆里挥霍上几日闲碎的热血,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巴洛克艺术。——它激情澎湃、极尽奢华,时刻都在不吝用最富动感的画面来力求淋漓地展示出戏剧般的梦幻场景。2月7日,在巴黎喧闹市中心的一个安静角落,一场关于巴洛克艺术的讲座在巴洛克古典音乐的独奏声中举行,这场叫做《音画艺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的音画交响,企图在巴洛克艺术所制造的幻象中寻得艺术创作的真相。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里的“barroco”一词,意为“变形的珍珠”,有“俗丽凌乱”之意,最初人们习惯将这个词与“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划上等号,所以此词原是古典主义者对巴洛克艺术家所作作品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到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源于罗马,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在17世纪盛行欧洲。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矫饰主义,它与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分庭抗礼。它极尽奢华、强调享乐,打破理性宁静而追求澎湃激情,强调运动与变化、空间和立体,并融合了极致幻想的特点无一不引得人们目眩神迷。法国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波德莱尔就曾为比利时巴洛克艺术所体现出的现代性与传统的完美交融而惊叹不已。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与当时盛行绘画制式背道而驰的艺术家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画作中开始出现有强烈明暗对比、生动得宛如戏剧的场景。其后,罗马法尔内塞宫画廊的穹顶和墙壁上出现了安尼巴莱·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所作的装饰画,标志着巴洛克装饰画的兴起。

不久,这富于动感、有着戏剧性构图和精湛透视变奏的艺术风格慢慢传至欧洲其他国家,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尼德兰的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伦勃朗(Rembrandt)和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法国的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等将巴洛克艺术与地方风格结合,使得巴洛克艺术变得更加璀璨多姿。
本着探究艺术创作真相的初衷,让艺术走下高不可攀“神坛”而变得亲近大众,VIA巴黎当代艺术协会联合法国利玛窦学院推出了名为《中欧艺术之深层对话:回忆与感受,诠释与革新》的系列艺术讲座,向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免费开放。此次讲座由巴黎六大的艺术史教授杜耀德(Claude Tuduri )主讲,而别出心裁的是,在此次专为探索巴洛克艺术而设的讲座上,法国年轻的吉他手Alexandre CZYRSKI随着讲解的节奏,在听众欣赏着鲁本斯、维米尔等巴洛克艺术家作品的同时,为大家演奏了巴洛克音乐大师巴赫《鲁特琴无伴奏组曲第三号》中的 «阿拉芒德舞曲 »« 吉格舞曲 »和« 库朗特舞曲 »。在与唯美画面相迎,极尽奢华、有着大量装饰性音符的精致巴洛克音乐中探索和感受巴洛克艺术,不得不说别有一番身临其境的韵味。

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杜耀德教授提到,曾先后5次摘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意大利导演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将梦境与巴洛克混合入电影作品,就是一次巴洛克艺术现代化的绝佳范例。“梦境与巴洛克混合所营造出的虚幻效果,表达出的却是直指人心的真实感受。”杜耀德教授说,“巴洛克艺术是‘在幻象中寻求真相’,即艺术是要通过幻象去寻求真相的。巴洛克艺术所描绘的唯美场景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但同时又反映着真实。”
VIA巴黎当代艺术协会是活跃在巴黎文化届,通过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向年轻一代推广年轻艺术家的艺术组织,由策展人、艺术家和文化媒介人共同创立。通过与文化机构或学校的合作,VIA巴黎当代艺术协会规律性地组织向大众开放的关于艺术史论的讲座或课程,同时在博物馆,公共空间或画廊组织策划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希望借展览让观众与艺术家直接相遇。
(VIA巴黎当代艺术协会网站:http://www.viapari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