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已有十余日,《华闻周刊》特约记者采访发现,留英日裔纷纷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最迅速的反应。关于地震、核泄漏危机,发起义卖、义演、募捐等,是目前留英日裔日常生活里最核心的“关键词”。而他们尽管仍对目前的核泄漏危机分外担心,但他们都对核危机的解决,尤其对灾后重建、充满了信心,非常乐观。
《华闻周刊》特约记者同时又发现,在积极赈灾的 “热心肠”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有着对灾难的冷静反思。
(本报特约记者:高丽莉)
热心肠:争相为救灾出力
在“3·11日本地震”发生当天,英国的日本社团、以及“日本中心”(Japan Centre)这样的日本超市、食肆商店便立即发起了相关救助行动。
英国最大的日本社团、伦敦日本社团,发起建立了“日本社团福岛地震救助基金”。其相关网站链接和号召的捐款途径,在留英日裔、学生间广为流传,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他一些日本社团如英国北西部日英协会,也纷纷号召各界向该基金募款,显出了高度的组织性与协调性。
像“日本中心”这样的食品店则在自己的各家分店里设置了募捐箱,方便有心救助的日裔以及各国友人捐款。最后,这笔善款,将统一由该店汇给日本的红十字会中心。据Regent Street分店的经理Saeki介绍,3月11日,地震一发生,他们就在每个收银机旁摆了一个爱心捐助箱。
截至3月22日下午1点,他们各家分店共募得1万英镑善款。募捐活动再进行一周后,他们就将把这笔钱汇到日本。记者在店内采访时,见到挂壁式电视机里正在播NHK关于地震的相关新闻,吸引了两名非日裔购物者驻足观看。
据Saeki介绍,募得的一万英镑善款里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民,包括中国人和韩国人。对此,他们都很感动,也想通过《华闻周刊》对所有捐款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对于记者前往采访,该店所有的员工都表现得很积极热心。
除了直接号召现金捐助外,由日本社团牵头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义卖、义演、介绍日本文化的“福岛地震特别救助活动”也在英国各地纷纷举行。而除去社团牵头的捐助行动外,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有流浪歌手、艺人自发组织义演,募集善款。比如记者在地铁里碰到的日本流浪歌手Miki,她就告诉记者上周日她刚与两个朋友在特拉法尔加广场演出,为灾区募集了近100镑现金。
尽管日本灾区目前最缺的是移动帐篷、食物和水,但出于操作可行性考虑,在英国最被倡导的捐助形式是现金捐款,毕竟食物、衣物、帐篷等,从英国运往日本,难度较大。但也有“Second Harvest Japan”(具体信息参见网址:www.2hj.org)以及“JHelp”(具体信息参加网址:www.jhelp.com)。这样的组织可接纳食品、衣物、厕纸、药品等实物(需参照“募捐物名单”),接纳后统一发往灾区。
很担心,但有信心
对于此次特大地震与海啸天灾,以及连带的核泄漏危机问题,受访的日本人最为担心的并非是灾后重建问题,而是核危机,并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早日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灾后重建,记者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出了相当乐观的积极态度,他们相信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一定会迅速地完成灾后重建,并再次崛起为世界强国。“积极应对困难是我们从小就一直被再三教育的,遇到这样的天灾,我们当然感到难受,但我们也始终保持着积极心态。因为,只有积极,别无他途。只有积极,才有未来。”在MUJI(无印良品)工作的Emy如此告诉记者。她现在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回家都要看NHK的新闻、上Facebook以及与在英国的日本朋友和国内的朋友联系沟通,一起讨论事情的最新进展。她说,地震让她和朋友之间的联系沟通都增强了,更有凝聚力。她和她身边的朋友们都对未来的灾后重建很乐观。
事实上,记者采访的人里,只有两位,不愿谈及此次地震,“我们已经很伤痛了,不想再谈论这个问题。”
冷思考:反思核泄漏危机
在记者采访的日本人里,也有异常冷静的。例如像Christina Ishizaki这样从小便去日赴美,而后又来英国工作的日裔。她说自己并没有参与捐款,因为她觉得日本作为世界强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迅速完成灾后重建。日本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并非是经济救助,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爱心支持和援助”。对于刚刚承受天灾的人而言,情感的慰藉,才是更重要的。
对于此次核电站的核泄漏危机问题,她冷静地批判了日本政府的失职。“这本该是可以避免的悲剧,但因为政府的失职,让一个已经不该再工作的核电站继续运营,才酿成这样巨大的悲剧,严重的后果目前还难以预料,并且全部都将由日本人民、甚至其他国家的人民来承担。”她认为,最初日本政府批准建立核电站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像日本这样地震多发的国家,根本就不该建设这样的项目。危险系数太高,不可控因素难以预料。”她认为,日本政府应该从此次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