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展览时,公众却感到站在这种现代化艺术平台上,却丢失了以往面对这些展馆的心境,不知道自己离艺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本报记者:温文)
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世界级大师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面对着电脑屏幕,手里的鼠标、键盘便可以掌控一切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再加上3D时代的到来,3D已经运用到文化领域的博物馆展示,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3D沉浸式的参观展览的方式参观虚拟博物馆,实现足不出户看展览。虚拟美术馆、博物馆成为了趋势,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先进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平台
早在1995年,在网络3D数字虚拟技术虽然还没普及到各个领域的时候,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也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五年后,卢浮宫官网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
随着网络3D技术越来越普及,更多的博物馆尝试建立自己的3D虚拟展馆,在3D数字虚拟技术领域,最为著名的是Cybermuseum平台,它是专门针对博物馆建立的一个国际性3D互动虚拟博物馆平台,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在电脑前沉浸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虚拟展馆并且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
艺术资源共享 方便快捷
就在上个月,谷歌推出了新的计划——“Art Project”,将全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名画以70亿像素的高清晰度呈现在互联网上。如此一来,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似乎不必远赴千里瞻仰名作,也避免了挤在人群中排队瞄一眼名作就让位的尴尬。
从2月1日起,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宣布其“艺术计划”(Art Project)正式上线。在Art Project的网页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鼠标和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全世界著名博物馆与美术馆的馆藏。只要滑动鼠标,每件镇馆之宝就能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画面暗部的每一处细节都可放大,每一个笔触都可供仔细琢磨。
受众可以进入17家博物馆、美术馆的几百个画廊虚拟旅行,并能欣赏到超过1000件艺术珍品。例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选择的是布鲁盖尔创作的《收割机》。在农夫和一堆堆金黄小麦的前景之后,画面深处有几个农妇正在小池塘边游泳,这前景之后的细节描绘,是普通画册无法呈现的。但这又是确实存在于艺术品当中的东西,只是一般观众以前不曾注意到一些细节罢了。现在在虚拟的展览中都可以清楚了解到。
此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也都在自己的网站上相应地展出馆中的“瑰宝”。在互联网上看艺术展览,虽然不及真正走进美术馆,与伟大的艺术巨作“面对面”接触所传递的情感那么强烈。但可以通过网络直观地了解展览内容,也不会受到开馆、闭馆和展览周期的时间限制。当参观者在前往美术馆之前对展览有个基本的了解后,就更有选择地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了。同时,对那些年龄偏高或行动不便的观众来说,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展览内容,欣赏画作,这样的虚拟展厅就显得格外人性化。
艺术作品数字化和三维化
虚拟博物馆的到来,让艺术作品数字化、3D化也随之而来。去年,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里,那个从古至今锁在深宫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却以百倍巨幅并动态地呈现在千万人面前。无论从文化、历史价值,还是从技术运用,以及参观者的评价,都是当之无愧的“TOP1”。
巨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以宋代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为创作依据,比原作放大了100倍,长达128米长、高达6.5 米,表现的是北宋宣和年间世界最大城市汴京(京城开封)的繁盛景象。长卷分白天和黑夜两个版本,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2分钟表现白天的开封城,2分钟表现夜晚;共有106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白天时有691人,晚上377人。白天,城里是徒步行走的人流,驾车而过的官员,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挑着货担的小贩;夜晚,夜市上是忙碌的小商小贩,屋里哄着孩子的夫妻,桥上匆匆归家的游子……游客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河水,繁华的古代汴京和那些芸芸众生,仿佛与我们非是古今,仅仅隔岸。
互联网会让艺术巨作贬值吗?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展览时,公众却感到站在这种现代化艺术平台上,却丢失了以往面对这些展馆的心境,不知道自己离艺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人们感到这些艺术财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艺术资源之后,展馆“唯一拥有”的影响力却一点点地在减弱。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能在电脑上一寸寸地细细欣赏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夜巡》,不用顾忌博物馆的参观守则和排在身前身后的密密麻麻的观众。但是,你所看到的仍旧好像是一个带着矩形放大框的精美复制品,那种直面世界名作所带来的激动却无从得到。
再想想达·芬奇的那幅名画《蒙娜丽莎》,打开互联网页输入这幅画的名字,你可以看到数以万张,不同尺寸的数字版本复制品。不仅如此,你还是找到数量更多的,创新版的《蒙娜丽莎》,用不同的油彩或是造型来诠释自己心目中,对那神秘微笑的理解。可是,达·芬奇原画似乎成为人类无法超越的创作鸿沟,或许原因就在于,我们已经失去了愿意站在卢浮宫里面对着《蒙娜丽莎》的心境,数字化带来了便利却带走了思考的动力,虽然它不至于让艺术品贬值,但却给人们对艺术认知度打下了折扣。

上图:白天的视角;下图:夜晚的视角
图片说明:在“谷歌艺术计划”里展出了英国泰特博物馆的作品《没有女人,没有哭泣》这是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奥菲利创作的。这位富有想象力的特纳奖的得主在艺术作品中使用过大象粪便成分,一开始象粪是由非洲走私来的,后来又从伦敦动物园获得。粪便要在烘干机上经过干燥处理后才能使用。在“谷歌艺术计划”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欣赏到两种不同的光线的版本,分别是在白天和夜晚欣赏这幅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