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下了半年内多次往返的申根签证,我满心欢喜地计划着接下来的旅行。这大概也是在欧洲上学的一大好处,学业旅行两不误。趁着大好年华好好看世界,也为将来积累无形的财富,毕竟等你开始工作之后,到处旅行就变得很奢侈了,而且往往没办法完全放松下来,脑子里面总是蹦着一根弦,几天以后,就又要回到原来的生活里了。
第一站来的是巴黎。从小我们就一直被告知,巴黎是浪漫之都,所以从小就一直惦记着,将来有一天要到这个城市看看。跟同学乘坐欧洲之星出发,两个多小时以后就到了。巴黎跟伦敦有一个小时的时差,出发前,伦敦已是连续多日的大风大雨天气,所以抵达巴黎的时候,首先就被这里暖暖的阳光打动。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是旧旧的,但是有它自己的腔调。来之前,同学做了细致的资料收集,作为学电影的学生,当然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还要看几场电影。
法国是欧洲拥有艺术院线数量最多、放映最为活跃的国家。作为国际艺术院线联合会的28个成员国之一,法国艺术院线联合协会拥有了其中近七成的放映厅,这些影厅分布在整个法国,其中巴黎市中心就有38家被认证的艺术院线,几个著名的艺术实验电影院集中在拉丁区,就在香波隆街(Rue Champollion)上,首先是位于路口的Champo(香波电影院),往里走几步是Reflet Médicis(反射美帝奇),它对面有颇具电影气氛的Café Reflet(反射咖啡馆),再往里是Quartier Latin(拉丁区电影院)。这条大概两三百米长的小巷子,游人并不多,倒是会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当地人,来这里找电影看,估计当中很多都是资深影迷。这里放映的电影也与普通商业院线的电影不同,一般都是经典的艺术片,或者是近期一些比较新的艺术电影,此外,这些影院也会不定期举办一些电影的主题活动或讲座。
选了一个中午,我坐地铁到了这个电影的乐园。在几家影院的橱窗里认真比对,因为里面大多都是法语,看的时候需要连蒙带猜,最后决定去Reflet Médicis,这家正在上映大卫·林奇的《蓝丝绒》(Blue Velvet),也是影院里唯一一部英文片。其实法国人对于自己的电影文化非常保护,不像很多其他国家,影院常年被各种好莱坞大片侵占。在这里,本土电影都有各自的空间,而相对来说,找英文原音电影或有英文字幕的电影都比较难,大多数英文原音的影片都会被配音。
进入影厅,里面空间不大,座位也都紧挨在一起,不过有意思的是,这里放正片之前,都会放映两三部短片,有英文的,也有法文的。《蓝丝绒》拍摄于1986年,是大卫·林奇的代表作。在巴黎和煦温暖的下午,看这样一部充满血腥暴力色情的惊悚片,给这次旅行增添了几分意外的收获。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晦涩难懂的文艺片,看完之后总觉得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难受。但是电影本来就是多样的艺术混合体,也没有谁规定它只能让你感到愉悦活欣喜,某些时候,一些难以忍受的感觉,也是电影带给你的奇妙体验。平时在偶尔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之后,我总是要赶快走到明亮的灯光底下,或者去个人多的地方,让真实的生活细节,再把自己拉回现实中。这次看完《蓝丝绒》,跟同学坐了几站地铁到了巴黎市政府大楼,前面是个巨大的溜冰场,里面都是飞舞流动的快乐人群。溜冰场对面是一个完全亮起白色灯泡的小店,卖华夫饼、西班牙油条和法国风味可丽饼,等我们把刚出炉热腾腾的华夫饼和一包西班牙油条拿在手里,在旁边随便找个台阶坐下来,蘸着巧克力酱大吃的时候, 《蓝丝绒》带来的不适已经远远抛在脑后了。吃完再去站在溜冰场的外沿,看看里面各式各样的人群,有一看就是刚交往的情侣,有刚学会溜冰还不太熟练的小朋友,还有已经滑的非常娴熟,时不时在女孩面前炫技的男生……真是美好生活。
据说,每年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法国的电影院会有三天把所有电影票价降到3.5欧元,这个活动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电影的春天”。我想,这也是巴黎人表达浪漫,同时又向电影致敬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