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设计 / 曲磊磊:东西三十载,皆是彼岸

曲磊磊:东西三十载,皆是彼岸


2015年,曲磊磊的两幅作品《战士》和《面向未来》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并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同时展出的中国画家的作品还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站在展厅里面对这两幅画的时候,我萌生了采访他的念头。

正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的曲磊磊


曲磊磊的个人经历颇为丰富,年轻的时候些许曲折,积累期之后,便拥有了累累(磊磊)硕果,如果这样按谐音来拆解他的名字,倒是很有意味。

曲磊磊正在作画


对于50年代出生的人来讲,70年代是最青春勃发的年华,“星星画展”也是在那个时期里兴盛起来的。“星星画展”时期的朋友,后来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挚友,皆是因为彼时的共同兴趣爱好,以及对于热爱的投入,加上之后的生活变化,让他对70年代这个关键词一直有一种情结。

如果要将一个人的一生用经纬度来标注,形成一个格局坐标的话,纵轴大概可以是时间,横轴是事件,怎样的时间发生怎样的事件,怎样绵延走向,才得以形成一个人的人生曲线,进而组成一个人的格局,所以我们常常在嘴边提及的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概也是基于这种思维的总结和凝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生的路终究是需要经历行走的过程,一步一步,一段一段。

2005年,在英国牛津的阿什莫利安博物馆,曲磊磊的作品展出,这个系列的名字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史诗”。中国字“人”的结构是一撇一捺,只有两笔,却是一种支撑的结构,稳定、平衡,在曲磊磊的理解里是两层意思,掌握自己的命运和知道生活的方向,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他践行了六十年——东方和西方各三十余年。

出生于世家,父亲是写下《林海雪原》的著名作家曲波,曲磊磊少年时期家境优渥,自幼学画,父亲也注重对三个孩子的文学、医学以及史学素养的培养。对于“那段历史”给这个红色家庭带来的震荡,此处不再赘述,他的言语看似云淡风轻,内心暗涌恐怕也不会少。


老舍为曲磊磊父亲曲波写的藏头诗,图中人物为老舍和夫人


文革初期曲磊磊和两位发小,研究地缘政治学的刘会元和中国现代诗歌之父“食指”郭路生


和曲磊磊聊天的过程中,我很惊讶他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融会贯通,上下五千年,纵横朝代更迭和天下时局,心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变化,中国绘画艺术的变迁,也是一种对于世界历史和政治事件的梳理,将历史拆解开来看,每一个部分和另外一个部分之间,往往都有些微妙的联系。

我一直坚信,经历对于人的锻造是多方面的,回顾这些年来曲磊磊的作品,能看到一种潜在的脉络。1978至1984年“星星画展”的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线条画,例如作品《风》,这些作品都是在表达他对自己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的关注;《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就用画面和文字继续发表对这方面的关注和忧虑。

直到他1985年离开中国往英国学习西方艺术。去到英国后,曲磊磊每5年便创作一个新主题,创作出多个系列的画作,1980-1995年他完成了“梦中的太阳”系列,都是总结过去和把握未来的看法。1996至世纪末,他完成了“此时此地——面对新世纪”,这个系列是表达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诉求,面对新世纪的机遇、挑战和危机。2000-2005年他创作了“每个人一生都是一部史诗”系列,去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在2005-2010年他完成了“笔墨光影”系列,力图将东方的神韵与欧洲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追求融合,拓展水墨语言的可能性。到了新世纪,他同时开展了3个创作工作——矿工系列、母亲系列和帝国系列,继续藉绘画探索历史、文化和人性。

“面向未来”系列


虽然曲磊磊的创作根基是以中国美术为基础,但他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对光影的严格把握,配合独特的水墨运用,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他在作品中表达的是东方与西方融会贯通的美术理念,用线条配合光影,使当代水墨画呈现一种新的面貌,扩大了中国水墨创作的无限可能,用东方的创作原料,笔墨纸砚,呈现西画的光影特点,东西结合成自己风格的创作。有评论说,这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

他眼中的“那段历史”对他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乃至延伸到现在的创作都有潜在的影响,在他看来,“文革”期间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只有一条路可走,个人的原则没有了,所以就变成千篇一律,相反,西方那些真正个人的东西,其实是一个更本质的东西。小时候的教育,一个是传统的文化教育,另一个方面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而到69年,慢慢更多的是阶级斗争的教育。 

当时提倡英雄主义教育,大家都想当英雄,但其实他认为“英雄主义是很害人的一种东西”,一个时代如果需要英雄的话,某种程度上讲,这会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时代。而一个平庸的时代在他看来对老百姓是最好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物质上的追求,没有金钱上的引诱,而反观英雄时代的社会整体价值取向是以牺牲个人价值来实现的。

“帝国”系列中《雷锋》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曲磊磊的夫人卡罗兰在大英博物馆,图右悬挂的是曲磊磊画作《面向未来》


所以,在他创作的“帝国”系列里面,“雷锋”的形象作为一个符号出现,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战士”是一个拥有雷锋的头颅和兵马俑身体的结合形象,象征着一种在权力和政治力量左右下存在的“制度型人格”,用他的话说就是:雷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英雄。

他的文章《与天下共醒》也写到类似的感受,从带着某种政治的信仰画画,从塑造人物(少年时代开始画过的无数雷锋的形象),到追求美(光影明暗的比照),再到用画作的内涵来表达对信仰的希冀(对文明的信望),这个过程就体现在他每五年的一个创作主题当中。

和艺术家对谈,美是一定要涉及的话题,美是需要时间来定义的,古希腊神话中对美的解读,经过了时间的锤炼,所以,成为了美的定义和代名词。他认为此处的美,不局限于某一时间或者地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借鉴意义。无论作家还是画家,其作品对后世的传承意义对于创作者本身来说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问到如何去评判艺术和美的时候,他说,衡量艺术的标准是人性,撇开不同的人对于美的鉴赏能力的个体差异,还有一种比较深层次的原因是,审美本身和人性的相关性,聊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存在即是被感知”的时候,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对于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的探讨,“同样一枝花,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而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而有的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仅对自然界的景物适用,对于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是这个道理。”


“帝国”系列中的一幅


儒家不主张以绘画为职业,曲磊磊改变文人将绘画作为自娱的颓唐行为,专注为之,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的解构或者说是升华。在曲磊磊的观点里,艺术有三大要素,“第一是你画什么?你为什么要画画?每一个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思潮;第二,是绘画的形式,必须要适合这个人物,互相协调;第三是技法,一定要有好的技法,要不然艺术就亡这儿了,艺术如果到谁都能做的时候,就没有艺术了。”


他用踢足球和艺术作对比,体育比赛要在公平的规则上进行,但是艺术的规则比较模糊,“现在都在不断争论东西方的问题,传统现代的问题,但这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判断标准。只是现代艺术没有判断标准,现在的标准太多。”所以,在他看来,归根结底,对艺术的审美只和人性相关。


反映英国人生活的水墨画系列


东方和西方生活与创作的经历、家庭和历史对人的锻造,让曲磊磊呈现出一种圆融的姿态,在创作上的表现是成熟但独立,不囿于某个机构某种题材某一介质,在待人接物的表现上是谦和但是有内在的性格力量,在谈到作为艺术家怎么看待钱的时候,他说,钱对于他来说的意义就是带来自由,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如是而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