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华人圈里开始流传一句形容海外回国探亲华人的“三气”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冯女士或魏先生等旅英华人的探亲难题。
(本报记者:范慧勇)
“真是不回国不知道什么叫财大气粗,什么叫奢华糜烂,”刚刚从国内探亲回到伦敦的冯女士语调激动地对《华闻周刊》吐露,“刚来英国的时候,国内的朋友整天调侃我们英国的生活多么奢华糜烂。可是这几年每次回国探亲,我反倒成了国内朋友同情的对象了。”
和冯女士的尴尬相比,年收入近6万英镑、在英国已属中产的魏先生越来越感受到回国探亲的经济压力。为了节省开支,魏先生不得不让妻子和孩子们留守英国,自己一人在春节期间回国探望位于杭州老家身体不适的老父亲,甚至都没敢惊动大部分位于深圳的老朋友和同事。
最近,华人圈里开始流传一句形容海外回国探亲华人的“三气”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冯女士或魏先生等旅英华人的探亲难题——“说话洋气、穿着土气、花钱小气”——夹杂着外语单词的洋腔越来越让人不耐烦,在海外时轻松休闲的衣着开始被国人鄙视,带回去的礼物越来越丢份儿,请客吃饭的出手越来越胆怯。无不道出海外华人越来越“回不起国”的尴尬压力。
从风光回国到悄悄探亲
其实就是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国内的好多朋友似乎是一夜间发达。当老板的当老板、升官高就的更是风光无限……
和左邻右舍相比,在萨里(Surry)一家英国高新电子企业任高级工程师、收入颇丰的魏先生觉得自己在英国的生活还是非常舒适自在的:伦敦市郊的别墅生活、一辆宝马一辆迷你车是夫妻二人的代步工具,孩子们读着口碑很好的公立中小学。
“几年前每次回国,都有衣锦还乡的感觉。朋友们会用艳羡的眼光争相询问英国的高薪待遇和优厚生活,每次都对我从英国带回去的礼物爱不释手。”
电话采访时,魏先生很兴奋:“其实就是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国内的好多朋友似乎是一夜间发达。当老板的当老板、升官高就的更是风光无限。”
因为在英国的工作朝九晚五,薪酬职位按部就班地稳定发展,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尽管我在英国的收入还不错,但国内的物价和亲朋好友的要求让我回国探亲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我买五六十英镑一件的礼物朋友们都很开心,如今国内朋友请吃一次饭出手一两千人民币,我带回去的礼物都拿不出手来。”
魏先生有点沮丧地向 《华闻周刊》倾诉道:“这让我很受伤害。不仅是收入、职位对比的痛楚;还有那一种怪怪的眼光实在让人心底发凉”,“我10年前刚出国时,几乎所有的国内老同事都向往我早已实现的移民梦。如今他们很不屑一顾地拉拢我回国,当他们的帮手什么的。”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因素更是令旅英华人回国探亲的压力雪上加霜。收入的减少让魏先生精打细算安排探亲,不得不将每年一次将近一个半月的探亲行程,缩减到将近两年回国一次而且行程不超过三周。“机票价格在过去3年里涨了一倍,亲朋好友们对礼物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搞得我现在都快不敢回国了。”
为了节省费用,魏先生不得不让妻子和孩子们留守英国,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回国探望位于老家的、身体不适的老父亲。“其实我们在英国生活工作各方面都挺自在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成了这样。”电话里魏先生的声音变得低沉沙哑。
穿着土气花钱小气?
和魏先生不同,对于很多旅居英国的女士而言,回国探亲经历的是另外一种“折磨”。被国内朋友“同情”的冯女士深有感触。
冯女士在伦敦西区一家大型医院工作了7年之久,因为每年有至少35个工作日的假期,几乎每年都会回国探望年数已高的父母。然而一年接着一年的经历无不让她感慨万千。
“刚开始是我给亲戚朋友买衣服当礼物,最近一两次朋友们委婉地谢绝了我的礼物,还一个劲地拉我去商场给我买衣服。”冯女士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讲。
对冯女士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农历腊月25回到老家郑州的第一天,自己的弟媳不小心指出了她的发型很难看:“原来从英国回来的没有一点英国的洋气?”
在年近70岁的老母亲的坚持下,旅途疲惫的冯女士不得不在弟媳的陪同下到美容院修了一修头发。“不然如何过年呀?母亲的理由非常直接了当。”
“国内超市的物价基本和英国物价持平,甚至更高。以前都是回国大采购,给孩子们带玩具、衣服回英国。而最近一次回去,小孩子的用品尤其贵,商场里一条普普通通的童装要价快两千元了。吓得我再也不敢逛商场了。”
尽管对国内物价的飚升有心理准备,但冯女士还是不停地提起如何消费不起的心情。“还有,前几年英镑汇率好的时候,觉得回国很划算。可如今,荷包瘪瘪的,回了国真不敢出门呀!”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旅居海外的华人越来越感受到回国探亲的压力,以及事业发展的落差。是调整心态适应现状还是打点行李回国发展呢?针对海外华人“回不起国”现象,以及如何选购有英国特色且不丢“面子”的礼物?如何克服国内朋友“异样”的眼光?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来信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