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戛纳之前,我千方百计地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了一些戛纳的朋友,希望第一次的戛纳之旅不要显得那么 “土鳖”。到达戛纳之后我就给这些素未谋面的朋友打电话,得到奇怪的答案。“我不是在家,就是在宫里。” “哦,你来吧,宫里找我。”“没事,我们就宫里宫外,反正在附近。”
对戛纳电影节的第一个印象在我脑海里明晰了,这也是一个“宫”。他们口中的“宫”是戛纳影节宫(Palais des Festivals)的“简称”,建在海滩与老港(游艇区)之间,这是电影节的主会场。
从尼斯机场出来后我搭乘了一辆大巴到了戛纳市政厅。这个“宫”在戛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顺着群众指路的方向,“宫”离我越来越近。当“宫”在我面前时,我对这个字眼忽然有了特别的认同感。不是建筑上的宏伟,而是一种特别庄重的仪式感。大幅海报、红毯、簇拥的人群、闪光灯、一双双崇拜的眼神都指向“宫”的方向,感觉一声令下,臣民们就会刷刷跪成一片。
宫里的等级森严
比起宫外一个个伸长脖子的脑袋,踮起脚尖的期待,当我凭一副“自己人”的自信模样被门口工作人员放行的时候,优越感油然而生,我扬着下巴扭进场。但这优越感并未持续多久,它很快被宫里的各种森严的等级压力所淹没。
能进宫的都是电影圈的业内人士,也都是来自于电影界的各工种牛人,但最多的还要数媒体。业内人士与宫外人士最大的区别就是胸前的“进宫证”,根据颜色的不同区分不同的工种行业。这个挂在脖子上的证几乎是所有宫外人士的向往,但宫里的人哪怕是出了宫也没有摘掉证件的,走在戛纳街头,有证没证一眼看穿,那扑面而来的优越感简直无法抵挡,亮晃晃地仿佛说着:“I am a professional”。
基本上,包括导演、制片等电影工作者领到的是蓝色证件,电影市场部门领到的是黑色证件,而媒体证则根据等级划分有不同颜色的证件。最主要的依据是参加电影节的次数和你的媒体属性。参加过多次电影节的媒体权限越高,“Daily”比周刊、月刊获得更高等级的证件。
对于文字记者来说,最好的证件是白色, 稍微差一点的是粉色加点。从权限来看,这两种证件差别不大,基本都是最优先,白证可能更多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再接下来是粉证、蓝证、黄证(我的证)。摄影和视频记者有其他颜色的证件。文字记者可以去看电影,摄影和视频记者根本不能看。但是到了蓝证以下级别,你要等以上级别的媒体进场你才能进,而且在卢米埃尔和德彪西厅基本上只能在二楼观看,因为一楼属于粉证以上级别。
相反,文字记者不能去photocall(拍照区)和红毯给明星拍照,这属于摄影摄像的特权,并且拍红毯必须身着黑礼服、白衬衣、领结、黑西裤、黑皮鞋一个不能少。
这种排资论辈的事情,我想除了中国人,全世界只有法国人能干出来。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和东京四个最著名的海外电影节中,除戛纳之外,其他电影节的电影工作者都被一视同仁。
电影宫有五个大影厅,看片基本都在这五个厅,它们分别是卢米埃尔(Grand Theatre Lumiere)、德彪西(Debussy)、六十周年纪念厅(Soixantieme)、巴赞(Bazin)和布努埃尔(Bunuel)。这其中卢米埃尔最大,有2300多个座位,还有专门为评委准备的包厢,巴赞和布努埃尔最小。此外电影宫里还有十来个非常小的影厅,专供电影市场放映。所有的主单元竞赛片和展映片都会在卢米埃尔举行首映,而德彪西是“一种关注”单元的大本营,一种关注单元也有红地毯,但更随意,没有主竞赛单元红毯那么多麻烦事儿,导演主创也更加亲民。
宫里最神圣的感觉不是等级森严,而是每一个人对电影的崇敬,这也是戛纳电影节被所有电影人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当每一个电影放映前,全场安静,静到你可以听得到每一个人屏住的呼吸。当放映厅里放起戛纳电影节的主旋律,优雅神圣的仪式就算正是开始。电影的放映过程中无人说话,似乎连咳嗽都是一种破坏。所有人都紧盯着屏幕,因为戛纳电影节上的电影几乎都是全球首映,是非常刺激和令人向往的。当然也不排除每场都有人睡过去,因为戛纳电影节的入围电影中通常艺术片较多,影评人又需要从早看到晚,睡过去也是情有可原。最隆重的仪式是电影结束后,当字幕开始滚动,全场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如果主创人员在场,掌声更是经久不息。我想所有参加电影节的电影人,最享受的就是那一刻吧。
每一场电影大概会安排两场以上,记者场的那次就不会显得这么隆重,记者是干活来的,不是捧场来的,甚至是来砸场子的,笑声、口哨声有时都会出现,那是其他场次绝不可能见到的场面,不愧是毒舌大军。当字幕开始滚动时,也就是百米冲刺的起点。记者们抓起包就往媒体中心跑,赶发稿、赶着抢机位、赶着新闻发布会的入场,跑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各种通讯社的“选手们”。
其他稍微悠哉一点的媒体大部分会涌向3楼的媒体中心Wificafe,但是只要稍晚一点就抢不上座。不过媒体民工都有春运精神,什么日子都能过,放眼望去,坐在地上的、骑在沙发背上的、靠墙站着的,而且只要能霸占到一个插座,那就是最大的胜利。这里非常热闹,与发布会和Photocall仅有一墙之隔,落地窗外是戛纳沙滩和碧海蓝天,环境相当优美,偶尔走过长腿金发的大波美女。但几乎没有人在欣赏风景,这里的人脸上只有两个字:焦虑。
除了媒体之外,戛纳的电影市场算是规模和影响力都是世界之最,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制片人、买家、发行商涌入戛纳电影节做生意。所以电影市场在电影宫里占据着三层的位置,各个电影公司就好像展销会一样占据了大小不同的格子,等着电影的推广、买卖。
宫外的争奇斗艳
与宫中不同,宫外则是另一番天地。没有了等级森严、临危受命的紧迫感,宫外则是佳丽三千。戛纳电影节每年都会出现的奇景就是宫外的求票大军,为了一张票,这些人能等上一天。每个人手里举着大大的牌子,写着自己渴求的电影名字,让人感觉像是期盼亲人的接机者。每当大片儿来临,求票大军便像是植物大战的僵尸一般来势汹涌。据我的观察,这次的求票大军最渴求的片子是《星图》(Maps to the stars),几乎每次的放映前,电影宫外都会被求票大军严严实实地包围,其中不乏各种高挑美艳女子,她们已经时刻准备着,拿到票就冲向红毯。所以穿得性感一点,长得美一点是求票的最大优势。
除此之外,戛纳电影节还是游客的海洋,重现了某国夏日海滩“下饺子”的场面,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约13万名电影界人士和游客,两周内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可达2.5亿欧元,间接经济价值超过7亿欧元。酒店不仅接待人数成倍增长,住宿费也比平时上涨两倍以上。如果不是提前预定,根本无法在电影节期间住进戛纳市中心的酒店,当然,你的荷包满满可能另说。我感觉戛纳人民每年就盼着电影节给他们带来了可观收入,一般来说戛纳电影节15天内实现的营业额能战全年营业额的15%。基本上,苦干15天就可以揣着钱去度假了。
铆足精神苦干15天的还有性服务产业的工作者。电影节期间,在性服务产业工作的不同阶层女郎,都聚集到了戛纳。她们的收入,从每晚4万美金的服务费到每小时50或75美金的小费不等。当然,还有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好莱坞B级、C级影星,俗称的“外围女”,她们大概是以被“潜规则”为主要目的。
这些花絮大概都是在为这个周末做铺垫,最大的宫廷斗争剧才刚刚拉开序幕。今年是戛纳电影节的“大年”,云集了太多名导名片儿,究竟谁才能捧回“金棕榈”奖,艳压群芳,才是这宫中最重要的事。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