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导演高群书: 中国电影就是“残疾人”

导演高群书: 中国电影就是“残疾人”


导演高群书,中国电影圈内特立独行的人物。他靠拍电视剧起家,被公认为是中国警匪剧的“大哥大”,却因为电影作品而广为人知。《东京审判》让他走进电影圈,《风声》为他赢得满堂喝彩,《神探亨特张》让他加冕金马奖。但他不甘于只做个“老老实实”的电影人,这从他的微博

“他回精神病院了”就可以看得出来,不加修饰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百无禁忌。今天因《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与《小时代2》的档期相冲而“怒骂”郭敬明粉丝,明天又用微博为自己和《神探亨特张》的演员讨薪。除了电影圈内那点儿事,你总能在他身上寻找到那么一点儿“愤青”的影子。在大方展露个人生活的同时,高群书还大胆犀利地评论各种社会事件。总之,高群书的微博是怎么热闹怎么来。也许正是因为对社会和对现实的普遍关注,在高群书的作品中,无论是重大历史题材还是小成本电影,总是带着一股思考的劲儿,有着对人性的探究和审视,让你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走出来。

中国电影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

《华闻周刊》:之前媒体报道说,《舌尖上的中国2》在筹拍电影你有意当导演,是真的吗?

高群书:呵呵呵,没这么回事儿,我也没时间。我的档期已经排到后年了,应该说“五年计划”都排满了。

《华闻周刊》:未来你的拍摄计划是以电影还是以电视剧为主?

高群书:我原来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现在是一个公司,主要是以电影为主,兼做影视剧和网络剧。在电影方面,导演、制片人、监制、投资人我都会做。明年可能会上映麦家写的《刀尖》,现在这部电影正在做剧本,我也在参与编剧的讨论和商量。演员还没确定,都还在洽谈。

《华闻周刊》:你是拍电视剧起家的,却因为电影而广为人知,拍电视剧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一个?

高群书:实际都喜欢,我可能会在8月份开拍一个我亲自导的电视剧。除了拍电影和电视,我的公司还会启动一个新的导演计划,培养一批三年以后能拍大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我投资网络短片的目的就是在发现和培养新导演,我有一个专门的投资基金在运作这方面的事。

《华闻周刊》:你是通过哪些渠道发掘新人?

高群书:我这几年当了几个短片大赛的评委,同时我也是北师大的兼职教授,讲了几天课,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觉得中国电影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尽管现在有几匹黑马,但是这批孩子拍出来的属于没有力气的东西,还没让中国电影真正地成熟起来。在三到五年之后,等这批人起来之后,他们心态比较平和,三观比较正确的时候,将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健康的气息和潮流。作为六零后的我们,更像是他们的父亲辈,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这些人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微博就是我的炮筒

《华闻周刊》:你的微博一直是你的发声平台,你在上面会发表很多对电影圈甚至对社会事件看法,有没有人说你用微博炒作?

高群书:有人这么说,但是微博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窗口,可以窥见这个世界真正的东西。因为你知道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很难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修饰的东西太多。微博就是一个自由表达的窗口,你可以通过人们的评论知道人们在想什么。去年我和郭敬明粉丝的“骂战”其实不是“骂战”,我针对的是利用郭敬明的这些人,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有些粉丝不该这么肆无忌惮地辱骂“老一代”,我这是对他们的教育,真的不是骂。说老实话,下一代也是需要帮助的。如果说学生做错事了,老师教育教育,批评一下,那就是“骂战”吗?我这么大岁数就是应该对他们教育一下。

《华闻周刊》:在这件事中,你的姿态有点像电影中的老大哥站出来说话,可以这么说吗?

高群书:你要说是老大哥也对。但这个骂战的由头是,郭敬明的粉丝在骂周黎明和“鹦鹉史航”,我是看不下去了,为他们打抱不平,才惹得一身噪。其实这事儿和我没什么关系。

《华闻周刊》:你对郭敬明这样的非专业的导演怎么看?

高群书:郭敬明是非常好的商人,电影界允许这样的人存在,我只能这么说。当然,电影也有它的商业属性,但是归根结底它是一个电影,必须具有电影的各种技术指标,从表演到叙事再到主题的开掘,它应该具备电影的一个普遍的指标。它必须先是一部电影再靠营销的手段来做宣传,如果完全靠自己的粉丝去做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电影。所以我为什么要培养下一代导演,就是因为我希望他们真正做电影的人拍出的电影是符合这些指标的。

中国电影的抢钱心理

《华闻周刊》:你之前和很多大牌演员都合作过,包括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和张涵予等人,有哪些明星还想再合作?

高群书:所有合作过的演员都想再合作,前提是得找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剧本,实际上一个演员能不能发挥得好,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很多因素得都合适,剧本合适,角色也合适,或是导演主创都合适,才能产生一个比较好的化学反应,才能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中国电影处于一个残疾状态,或者胳膊长,或者脑袋大,或者肚子大,或者腿长,不是一个平衡状态。包括很多大火的电影,不是一个电影状态的结果,带有很多的偶然性,不是把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产生的,而是依靠投机和营销才出现一个貌似繁荣的现象。

中国电影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比较健康,因为现在我所知道的很多电影还存在投机心理,还是在抢钱,比如演员有名了,赶紧把他培养成导演;或是一个热门的剧,赶紧把它做出来,而正常的制作周期需要三年才能做成,现在可能一年就做完了。但是这也无可厚非,你不能说它有多大的不道德,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状态。所以等到它真正沉下来之后,不是为了抢钱而做电影的时候,它就可能会好一点。

《华闻周刊》:在你导演的几部电影作品《东京审判》、《风声》、《千钧一发》、《神探亨特张》、《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你最满意哪一部?

高群书:没有最满意的,也都是残疾的。

《华闻周刊》:有人评价导演的这种职业注定一辈子焦虑,永远担心自己下一部作品能否超越上一部作品,总想超越自己,你怎么看?

高群书:无论做什么都这样,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就像一出门看见车了就要躲车,有井盖不见了,小心不要掉下去,吃饭的时候担心吃到地沟油,这可能不完全是焦虑。但是换一种说法来说,你把所有东西都按规律去做,把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元素做得扎实的话,不应会焦虑。

《华闻周刊》:你这次到广州宣传《筑梦者•与梦想同行》这个公益短片,为什么会选择拍摄公益短片?据说这部片的拍摄时间很短,你有“上当”的感觉?

高群书:首先郑智、李云迪和潘石屹这三个人我比较喜欢,他们的故事我很感兴趣,他们的成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喜欢这样一种成功。还有一个是我觉得应该告知现代的年轻人一个比较好的成功的途径,不应该通过不择手段的、攫取的、抄袭的和下三滥的方式。我觉得应该匡正一下目前这种比较流行的风气,比如现在有一些编剧抄袭别的作品,成功之后还沾沾自喜,有些人靠欺骗把电影卖得很好。只要成功了之后,就英雄不问出处,这是一个特别糟糕的社会现象。应该告诉大家什么是正确价值观,不完全是混蛋逻辑,不是谁TM赢了谁就是NB。

拍短片是我第一次拍,拍之前应该和被拍人有沟通,这次沟通时间太短,“上当”是开玩笑,有这样的短片当然还是要拍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