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线影业近两年运作的影片中,小成本、高回报的电影不少,2012年底上映的电影《泰囧》至今仍保持着华语片的票房冠军地位,也让光线影业的市场营销和宣发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光线影业宣传总经理李海鹏谈得更多的是“自己”,而非竞争者,因为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的电影行业“这个盘子太小了”,还谈不上真正的竞争,反而更多地需要合作。
《华闻周刊》:光线传媒集团正式进军电影领域是在2006年,当时是哪些因素促使了光线将目光投向电影领域?
李海鹏:到了2006年,当时我们和其他公司联合做的第一部电影票房不错,我们就借这个契机开始进军电影行业,但说到更深层次的动机倒并没有,只是在那个点上我们有资源,也有这样一个契机,就开始做电影了。
我们一直是一个以做内容为核心的传媒公司,所以一直在尽力地去开发与内容相关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的业务集中在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上,因为电影无论是在体量上,还是操作难度上,都比电视要大一些,但其实也一直想做电影这一块。
《华闻周刊》:光线影业目前从事的电影方面的业务,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重点是在电影的投资方面,还是制作和发行方面?每方面的业务各占多大的比例?
李海鹏:光线影业成立于2006年,整体负责影业这一块的业务,目前我们投资、制作和宣发方面的业务都有。我们现在重点是在宣传和发行方面,但投资和制作的部分也会有,制作方面现在每年大概是15部左右,明年会达到20部。
《华闻周刊》:光线影业目前在行业中处于什么位置,有哪些主要的竞争对手?
李海鹏:我们整体的成绩还不错,影片数量和票房规模来看,每年都排在中国影视公司的前三名,一直算是“第一阵营”里的公司。
其实中国电影这个行业很小,我们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也就在300亿人民币上下吧,这个盘子太小了,所以还谈不上真正的竞争,反而主要是在合作。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几个公司,像华谊兄弟、万达,我们本身和他们都有合作,比如我们最近合作在做一个由小说《鬼吹灯》改编而成的电影《寻龙诀》,这也是我们三个公司第一次联手起来做的一个电影。
中国这几家主要的影视公司都有各自的业务线、特长和市场,但在一些体量的项目上,还是有合作的机会的。
《华闻周刊》:你提到中国这几家主要的影视公司各有特长,那么光线影业的特长具体是在哪里?
李海鹏:我们一直以来的特长都是在内容方面,我们做内容已经做了十几年,所以在影片的选题、演员的构架、导演的选择以及市场的营销上,我们都有自己的特点。
尤其是这几年我们有一个自己的独特电影宣发系统,这个系统目前在市场上看,是运营得最好的。在我们这个宣发系统下,有100多个同事覆盖全中国票房排名靠前的100个城市,而这100个城市基本上贡献了全国80-90%的票房,这个驻地的发行系统和营销模式是我们特有的。
《华闻周刊》:在光线影业发展的历史上,有哪些最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过去运作最为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李海鹏:从外围来看,光线影业的里程碑应该是在《泰囧》。2012年, 《泰囧》的票房达到了12.66亿,是目前中国内地市场中华语片的票房冠军,这部片使得更多人认同了光线的市场运营能力。到2013年,光线又运作发行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中国合伙人》,票房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市场的了解就变得更加深刻了。作为一个做内容的公司,对于受众的分析一直被我们摆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在按照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项目方向。今年刚刚上映的《同桌的你》,现在还没有下线,但到目前为止票房成绩也还不错(截至5月30日,票房已超过了4.5亿人民币)。
《华闻周刊》:刚才这几部票房不错的片子,你们在营销、宣发方面具体运用了哪些策略和手法?
李海鹏:电影营销的一个核心的点就是要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是拍给谁看的,以及他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什么了。由于这个每部片子在这个核心的点上都有不同,也就决定了营销的策略和方向也会不同。
我们秉承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尊重市场”和 “尊重观众”。此外,还是我们前面所强调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做内容为主的公司,我们对于电影这门既是产品又是艺术的门类,也是很尊重的,无论是从工业的角度上,还是从艺术的角度上,我们尽量去尊重原创的人员,听取更多的意见,尽量在我们的营销中也把这些有情怀的、内在的东西表达出来。比如导演肯定有自己想说的话,我们在宣发的时候,就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话说得更清楚一些,并让观众能够接受到。
《华闻周刊》:这几年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网络移动端、新媒体的发展,对于电影的营销和宣发来说,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李海鹏: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的内容通过有效的渠道传递给受众,渠道发生变化,意味着我们所有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其他形式上的东西都开始变化。比如现在我们的宣发内容变得越来越短、快、有意思,用以攻占大家的碎片时间。而渠道也开发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因为现在大家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从单一的渠道来接受信息。我们现在基本上主要是在针对互联网、移动端在做内容,不仅内容,我们甚至也上升到了产品层面,比如可以做一个手机游戏,通过这个手机游戏来拉动电影和消费。
《华闻周刊》:你认为目前投资中国电影行业是一个好的选择吗?投资的风险和回报情况如何?现在有大量的投资涌入电影行业是什么原因?
李海鹏:大量的投资进入,主要还是因为这个行业比较热。另外也由于中国大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很多实业领域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成为了必然。
但投资电影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目前中国80%以上的影片其实都并不赚钱,如果再往前看一两年,甚至90%的影片都不赚钱。
前面提到的几个赚钱的片子,它们赚钱的关键原因,并不是制作成本低,而是它们是我们中国本土的故事“接地气”,说的都是我们自己听得懂的话、心里想的事儿,工业水准来看质量也不错,这是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像《泰囧》、《同桌的你》都是这样的方式,用小体量的投资,换来不错的收益,很多人觉得“我投1千万,但可能获得1个亿的票房,怎么算都会赚”,所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想要来投资中国电影。
《华闻周刊》:从光线影业成立至今,中国整个电影行业的规则与格局有哪些最主要的变化?
李海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首先一个变化是国产片的质量越来越高。然后,从题材选择上看,丰富程度已经增加了很多,制作的工业水平更高。还有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进入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使得中国整个电影市场开始进一步发展,对我们电影公司来说,这是一种福音。
当然,我们的工业水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和好莱坞等电影工业的水准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不过好在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华闻周刊》:你提到好莱坞等电影工业的水准比我们要高,那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好的东西学过来?难度和障碍主要在哪里?
李海鹏:有些东西不是学的问题,比如3D的拍摄技术、特效特技和后期制作的技术,我们现在的基本上是直接拿过来用。
以前别人不愿意跟我们中国人玩,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市场没有这么大,双方的资源不对等,但现在他们看到了我们这里的机会,同时我们中国电影行业的水平越来越高,和他们的差距也变小了、技术壁垒变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有资本去买或者交换别人好的东西,这种方式比去学习他们更快。
《华闻周刊》:光线影业近期是否有进军海外市场的尝试或打算?
李海鹏:一定会有。我们现在已在跟好莱坞一线导演合作,来拍摄中国本土的故事,比如我们会请《速度与激情6》的导演Justin Lin来拍《少林寺》。我们会在中国本土的故事中找到一些全球概念的东西,用外国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来讲中国的故事。
(本报记者 薛章)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