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社会瘦即王道,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已是久远的历史了。然而,艺术家就是那么一群站在循规蹈矩对立面的人,质疑主流趋势,挑战视觉感官,引发观者反思。许鸿飞的“肥女人”系列雕像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内,以夸张大胆的风格触动了观众的视觉神经。这一批造型独特的肥女人雕像以其欢快自信的写实风格所向披靡,一路征服了海内外观者的心。
许鸿飞是一个非常活跃多产的艺术家,去年他在欧洲和亚洲一共举办了十一个展览。今年六月在伦敦做过巡展后,他的马年新作《马上》被捐赠给英国的特伦特公园马术中心(Trent Park Equestrian Centre)。许鸿飞解释,马年新完成的这一批作品旨在表达马与人之间亲切微妙的互动,在飞跃的动态中展现动物的灵性,并赋予本应笨重的肥女人一种轻盈和飘逸。肥女人的随性自由在这一批新作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许鸿飞倾向于将作品的展示空间设置在室外,譬如广场或者乡间。每到一个国家,他的展览都会选在一个地标性建筑旁,如澳洲悉尼歌剧院前的广场、法国卢浮宫前和英国塔桥旁的广场。美术馆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距离感,作品与观者的关系单一而疏远,而广场上的作品会鼓励人们参与进来,展开互动,让作品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观众,同时这也要求作品经得住审视,尤其是对于雕塑作品,多角度的审视是一大考验。

让我很好奇的是,许鸿飞如何做到在一年内办如此多的展览,并且每次展览时都有新作露面,雕塑很少显得重复。当我问到他创作一件作品花费多少时间时,他告诉我他有时能两个星期做一件,有时一个月一件,也可能在三个月内同时做好几件。他的展览时常在两个国家同时展出,自然需要两到三批作品,比如今年6月3日,他的雕塑展在伦敦开幕,6月11日在都灵开幕,同月14号在米兰开幕,三批作品一齐在11天内开幕展出。在如此高密度地展览中,许鸿飞也在观察,他强调了自己作品的伸展性和运动性,他的许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活动于各个国家中产生的。
他在伦敦举办展览时,有次在塔桥附近遇到了三个中国女孩子,她们牵手走着。许鸿飞告诉我说,他注意到中国女孩子总是喜欢牵着手,而在国外大家很少这样。于是他回去就做了一件新的“肥女人”作品——三个牵手走路的“肥女人”。在这件作品中,他特意夸张了女人们走起来开心时的形态。这就是生活带给艺术家的启发。许鸿飞每一件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同时意在表达生活中有关人性和爱的主题,他常运用动物元素来增添作品的情调。他的“肥女人”系列作品丰富多变,由于作品的主题具有世界共通性,“肥女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中国,许多雕塑被用来体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许鸿飞并没有选择这些题材。他谈到国内的艺术家有时可能带着一些功利目的,比如评职称或者争取某些身份头衔,于是选择那些题材。另外一些刚起步的艺术家希望获得地位及名利,所以花费很多时间追求这类东西。许说自己都已经拥有了地位名利,所以不再局限于特殊目的性的作品,自由度提高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取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做一些世界共通的东西。
他说道:“国内一些艺术家过度依赖于政府和体制,办一个展览都是政府出钱集体展览,一次几十个人,每人展一件作品,如此展览的结果就是观众看过展览,基本没有对哪个艺术家留下深刻印象。办展览需要有针对点,展毕加索就展毕加索,展达利就展达利,如果一次性展出三十多个毕加索,那么就连毕加索也不会被人记住了。”
许鸿飞每次展览都是自己出资,雇专业策展人。他骄傲地指出,现在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像他这样如此高效地在全世界做展览,并且展出这么多的作品。在我问他是否认为国内艺术家做海外巡展正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时,他反问我是否还能举出哪个艺术家像他一样如此频繁在海外举办个人展览。“给很多艺术家一百年以上的时间他都不能举办我一年时间内所办的展览。”他接着说,展览不是谁想办就能办的,首先他需要有经济基础,作品要有价值,并且作品还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在谈到国内外观众面对作品的态度及反馈时,许鸿飞提到,在国外人们的反应更张扬一些。意大利的人们很热情,很投入,他们学着雕塑的动作拥抱亲吻,开心的行为发自内心。而英国人的反应更冷静,稍有矜持后,也会开始笑。英国人骨子里的幽默感在以往很多的文化艺术作品包括插图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大家都懂得肥女人作品中的幽默。

许鸿飞作品的对接点就在于此。在国内的时候,观众的反应并没有国外人那么直白,大家会努力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并非直接地表达情感,喜欢就是喜欢,这就与外国人形成了对比。“在欧洲,大家想笑就笑,并不去在意旁人笑不笑,别人喜不喜欢。”
许鸿飞尤其喜欢意大利的艺术氛围,他提到自己在意大利办展的时候,咖啡馆和酒店的老板都能认出他,过海关的时候边检人员也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有次他带着一行人去看展,博物馆本来要关门了,工作人员一见是他,就让他们进去了。“意大利人很有人情味,对艺术也非常推崇。在国内办展,大家的态度比较谨慎,先会看别人喜欢不喜欢,别人笑了没有,要没有笑我们就慢点笑,这种态度就影响了纯粹的欣赏。”许鸿飞不希望大家过度解读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并不需要多么沉重的意义,他不想变得像政治家一样,好像要用艺术救国一样。“你是做你的创作,能给人记得就行了。如果搞得太深,你也不懂,大家也不懂,其实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很多艺术家做出的作品,叫他自己说也说不出什么含义,叫观众看也看不出什么,大家谁也不明说,因为说出来好像显得自己很没有水平。其实很多作品是看不懂的,艺术家自己也不懂。但是我的作品起码大家都懂,我也懂。”
许鸿飞认为,多在海外办巡展会让西方社会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家现在的生活和创作的自由程度。以往有些艺术家被动地被基金会拉出来做展,展览的主题总是关于“文革”,以致外国人以为中国还是“文革”时候那样。或者西方人看到关于中国的历史纪录片,以为中国人还是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许鸿飞希望通过雕塑展让西方感受到,中国还是很阳光幽默的。他谈到,国外媒体倾向于报道带有批判性的艺术家,喜欢看到艺术家批判政府、批判体制,但他却说:“艺术家不是政治家,因此那些都是不必要的,作品生活化就够了。”
当我问到同时作为广州雕塑院院长和艺术家,他如何平衡两个身份不同性质工作可能带来的冲突,许鸿飞直言,他经常都忘了他是院长,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家。他认为,现在中国的艺术家都很自由,以创作为主。一个艺术家应该追求的就是作品的艺术与他的影响力,让别人接受他。不管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最终都是要用作品说话。
在众多雕塑家中,许鸿飞尤其喜欢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和法国雕塑家罗丹,他强调说: “一个雕塑家想要在全世界都获得成功是很难的。”因为雕塑是占有空间的立体,本身工艺就带有一定难度。学雕塑的人也不多,相比绘画,雕塑的成本要高得多,“一个雕塑家如果做了五六件作品,如果还是没有收益,那么是很难接着做第七件、第八件的。因此很多雕塑家一辈子的作品数量都没有超过几十件,很多人由于作品太少,不能办展,也没有办法出画册。没有市场和社会的接受,一个雕塑家是很难继续做下去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要投入很多精力和金钱,并且要找到一种自己追求的风格,这也是许鸿飞之所以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被雕塑所吸引而选择它的原因。

在采访许鸿飞的过程中,我能够持续地感受到这个雕塑家身上的自信以及源源不断的精力,他的精神在他手中的“肥女人”系列雕像中完完全全地流露出来,或许这是每个成功艺术家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作品完美地呈现了艺术家自身,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独一无二。许鸿飞的“肥女人”作品造型诙谐大胆,线条灵动夸张,随意轻松中透露出雕塑家对技巧凌驾自如的自信。作为一个走出国门的艺术家,许鸿飞对自己的定位明确,风格把握娴熟,在采访的尾声他对我说:“采访我不要像采访一般的艺术家那样。”这大概就是艺术家特有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