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愿意为伦敦地铁提供无线通讯设备的先期投资型竞标的行为,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关注。尽管该项目仍在进展中,但英国人的心态非常值得研究。
(本报记者:范慧勇)
就此类问题,《华闻周刊》专访了英国布鲁耐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经济和金融系主任、英国中国经济学会主席刘芍佳教授。刘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企业改革的研究,在WTO和中国企业竞争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成果丰硕。
《华闻周刊》:请问刘教授如何看待英国人对此次华为竞标伦敦地铁无线通讯服务的行为复杂反应?
刘教授:华为积极主动的商业服务提供行为之所以被英国民众所误解,有很多因素起作用。
首先,老牌大英帝国的酸葡萄心态表露无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30年前的几乎从零开始,到如今能够直接涉足大英帝国核心地带的无限通讯服务,所显示的科技含量和技术信心让英国人震惊。而作为世界上最早开通运营的伦敦地铁同样是英国长久以来的骄傲。如今一家中国公司非常有竞争力地竞标伦敦地铁无限通讯系统,再次刺激了英国人的酸葡萄心态。
其次,对于反恐和安全的考虑有其理性的一面,但同时又被反对者放大了。因为真正的安全防范并不能是固步自封式的停滞不前,而应该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克服。
第三,由于英国人普遍的保守和安于现状的心理,再加上生活习惯中爱好在地铁中阅读书报,不愿被手机通话的喧嚣所干扰的考虑,在地铁开通手机信号受大部分民众反对实属正常。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总有一个过程。
还有,以华为的企业性质和英国信息安全等为理由的反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英国信息技术安全委员会曾经否定了华为将威胁英国信息安全的说法。而华为也于去年年底成立了英国安全认证中心,对政府监管机构和客户信息安全方面是高度开放透明的。
《华闻周刊》:您觉得华为这种通过先期投入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可不可取?
刘教授:华为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作为商业企业是一定会追求盈利的。5000万英镑的投入将来会产生更多的回报。因为我们知道,电讯行业的设备投入只是一小部分,而后期的维护和服务收费非常可观。
《华闻周刊》:适逢华为在美国受挫,请问华为会因此事件被敏感化之后,在英国市场会受阻吗?
刘教授:英国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国家和市场,比美国要包容和透明的多。全世界的富人喜欢在伦敦投资、购物置业就是直接的表现。
然而英国的市场开放并不意味这民众同样开放。因此企业在投资时需要在文化、生活习惯、消费者心态或者技术差异等方面多做功课。
至于华为竞标的单个事件而言,由于华为的产品不是手机等民用消费品,消费者不直接参与决策,涉及的因素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