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初春的午后,我来到英国某知名拍卖行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总部。此处闹中取静,曲径通幽,接受我采访的是该拍卖行亚洲区的负责人,也是英国拍卖行业的一位“大拿”。
在他办公室的一角,有个简朴的书架,上面摆着几件他说“不贵,自己却极钟爱”的中国古董。其中一尊是乾隆时期的中国瓷瓶,此物乍看上去并不起眼,唯有瓶身上烧制着的家族徽章显得奇异而夺目。
显然,这是一款外销纹章瓷,三百年前,中国人为了将瓷器外销到西方国家,将自家的制瓷风格按照西人的喜好或定制要求进行了改造,在东方的审美底蕴上,点缀上了西方的风情。
三百年后的今天,情况却已发生了逆转。最近几年,英国拍卖的中国古董大部分被中国买家购走,由于中国买家的迅猛增长,西方的拍卖行也开始研究和迎合中国人的爱好和趣味。
“西方的买家熟悉且喜欢外销瓷,但你知道,中国人并不喜欢。”这位受访的负责人对我说。
他表示,即使在英国,中国买家也对西方的艺术品和古董不感兴趣,他们仍热衷于购买中国的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原汁原味的、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中国古董。
也正是因为中国买家青睐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古董和艺术品,而不喜欢为出口而制造的外销品,英国各大拍卖行开始将拍卖的重点转向中国本土艺术品。
我随后翻阅了该拍卖行的中国古董拍品图录,其装帧华美自不待言,英文简介的明白晓畅也在预料之中,但其中文说明的凝练老道、言简意赅,却令我颇为吃惊。显而易见,为了让中国买家有更好的购买体验,英国的拍卖行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图录选择的拍品大多符合中国买家的趣味与喜好,比如极少有前面提到的那种外销瓷。
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崛起早已不是新闻,在2011年,中国本土的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尽管在2012年中国的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骤冷,但在2013年却已然回暖。
据欧洲艺术基金会(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最近发布的《2013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3年中国本土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24%,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使得中国买家在海外的拍卖市场上极为活跃,但其中不少买家仍处于艺术拍卖收藏的初级阶段,显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对他们而言,这些艺术品带来的物质诱惑,要远超过其带来的精神诱惑。有人看中的是这些拍来的艺术品和古董的升值前景,以及在中国转手再卖时的巨大利润空间;而有人则很享受拍卖时一掷千金的豪迈与气魄,对古董本身的艺术文化底蕴则并不看重,比如近年来就有不少估价仅为几百万英镑的拍品,最后被中国买家以几千万英镑的价钱买走。
在我的同事所做的另一个采访中,一位华人买家对她说:“十几年前,我开始玩收藏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多中国人。你现在到任何一个拍卖会上去看,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一些标价几千镑的艺术品经中国买家的竞价之后,可能涨到几万镑、几十万镑,甚至一两百万镑。”
据他介绍,在伦敦拍卖行业每年5月的“春拍”和11月的“秋拍”中,都会有大批中国买家从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地飞来伦敦,在连续几天的拍卖会中集中竞拍。拍卖会结束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国内,其拍下的艺术品则会在付款之后陆续运回中国,并很快被转手卖出。
他还描述了中国买家在伦敦拍卖会上激烈争夺的过程:“我在拍卖会上,经常看见中国人和中国人自己‘打’起来,有时就像争口气似的,把拍品的价格抬得很高。有时明明知道这个东西不怎样,也不在乎。”
对于中国买家的强大购买力,英国的拍卖行既喜又忧。在采访中,我能感受到英国拍卖人希望更多华人买家来参与拍卖的热忱,也能觉察到这热忱背后隐藏着的不卑不亢。
受访的这位行业“大拿”对我说:“中国买家对我们很重要,但并没有重要到影响我们核心定位和决策的地步。”此话真如当头棒喝。
听闻此言,我立即联想到了之前采访英国一个家族珠宝品牌负责人的情形。他对中国人的购买力瞠目结舌,但却又感到惶恐不安。面对市场竞争,这家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董珠宝店,在努力地保持其家族传承和品牌底蕴,为此他们不去中国开分店,也不做广告宣传。
“我们欢迎中国顾客,但我希望他们来买我们的珠宝之前,至少先了解一下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他对我说。
而耐人寻味的是,中国人在全球拍卖场里的一掷千金,在房地产市场里的豪气干云,在奢侈品店里的财大气粗,并没有使我们在别国人眼里成为真正的强者与贵族,也并没有让我们赢得更多的尊重与善意。
正当我们为这期专题做准备之时,越南发生了暴力排华事件、驻外中资企业被打砸,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绑架的事件频发,而在世界各个角落打拼的华人更不时成为当地人攻击的目标。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别人的原因,但我们也不妨反观一下自身。
古人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过把瘾就死的节奏,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的都不是短时期内的意气风发,而是要拼耐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我看来,古人的这句老话应该改俩字儿,变成“人生得意须静观”。在国力强盛,人们自感腰包鼓起来了的时候,最忌得意忘形,更应不时地静观自身,静观他人,静观这个世界。
人生得意须静观,No zuo no die。
(文/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