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即将结束时,他有个不情之请,“你要帮我更正一下,我不是个童星,那是误读,我是靠写文章、写剧本养家糊口的”,他笑着说。
文隽最善于把握观众的趣味。早年一直当编剧、写小说,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人才济济的情况下一直未能显山露水,直到90年代香港电影经历金融危机、百业萧条之时,却正是他大展身手之际,他迎合青少年口味,将漫画改编成电影,《古惑仔》和《百分百感觉》两个系列以及《风云》、《中华英雄》等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文隽编写的剧本非常能把握时代潮流,将香港市民的俚语融进电影里,所以非常能讨好青少年一代,《古惑仔》就是典型了,以其对黑社会的生动刻画,当年甚至成了青少年犯罪的教唆犯。另一方面,文隽也趁机经营他的影视事业,成立了经理人公司,舒淇就是他的得意之作。作为监制,他成功地将姜文送向各大国际电影节。
文隽曾在博客中自言,之所以回忆这些东西是因为突然觉得很有感慨,“那个时候到处腥风血雨,但庆幸的是电影业蓬勃发展,如今电影业不景气,拍片赔得多赚得少,黑社会也不来了。有时候心里也不禁会问,身为电影界的一份子,你宁愿选择哪一种环境?”在跟文隽的半小时交谈中,文隽的语速很快,思路很清晰,侃侃而谈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种种看法。
Q&A:
《华闻周刊》:正在拍摄的电影《泰恋》和即将要上映的电影《朝内81号》都有你的参与?已经结束泰国拍摄了吗?听说这是一个爱情惊悚片?
文隽:是的,这两部电影我都是做监制的。《泰恋》算是我帮朋友一个忙,做了监制,距离到拍摄完成,再到上片还有很长一段路。类似作品我手上还有几个。有的准备开拍,有的做完后期,还有的正在等待审查。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拍电影过程中。
《华闻周刊》:包括你编剧、导演、监制的作品,你一年会有多少部作品面向观众?
文隽:不少于4、5部吧,但每个电影的周期不一样。
《华闻周刊》:即将要上映的《朝内81号》也是一部惊悚片?据说改了名字,为什么呢?怕通不过审查吗?
文隽:对,这部电影已经改名为《京城81号》,主要是因为真的有这个地方,现在的朝内81号,全称是北京朝阳门内大街81号,现在是个教会。可能会牵扯到宗教的问题,所以改名了。《京城81号》是个惊悚片,故事灵感来源于北京四大凶宅之一。
《华闻周刊》:记得几年前,你感慨内地拍恐怖片比较难,这次整个环境变好了?还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市场更大?
文隽:中国内地过去的电影没有什么类型片,惊悚片、喜剧片和功夫片都是类型片的一种。相对而言,惊悚片有一定的观众群,对于一些小的(影视)公司来说,这类片门槛低,不需要很大的成本,成本低又有市场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拍。虽然在审查制度上有很多限制,但是制作人还是有很多办法去解决,就把“鬼”解释得模棱两可,主要是审查能通过就可以了。自2008年《荒村客栈》以来,惊悚片是我参与的其中一种比较多的类型片,这只是我创作电影的其中一个方法而已。
《华闻周刊》:在你之前,是不是内地比较缺少这类型的影片?
文隽:其实之前也有,可能没有那么讲究。因为有多年在香港的拍片经验,所以我们对于类型片的掌控还是比较准确的。比如说,《京城81号》就是把我两年前拍的 《绣花鞋》,一部以30年代为背景的惊悚片,提升了一个阶段。电影采用3D拍摄,投入成本比较高。跟很多小成本电影不一样。观众对于很认真拍的电影会很认可的。
《华闻周刊》:目前,在内地电影市场,小成本电影获得了很高的票房,观众越来越认可这些小成本电影了吗?
文隽:我监制的很多小成本电影最后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我认为是我和我团队的努力。但是我不同意你说的,小成本电影就能获高票房。事实上,满街都是陪得很惨的片子,成功的例子是很低的。国产片看起来欣欣向荣,但是这都是假象。70%是赔钱的,赚钱的可说是寥寥无几的。就是因为这个假象,所以造成很多不明来历的年轻人也过来分一杯羹,也来投资做电影。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做电影,赔钱的人太多了。
《华闻周刊》: 我之前采访过《桃姐》的编剧,他谈到香港电影人去内地会水土不服,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觉得“接地气了”吗?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的原因,是内地有着庞大的市场吗?
文隽:香港电影本身的市场太小了,他们北上去迎合内地市场,是必须的途径。相对来说,我在内地拍戏已经20年了。我比很多香港同行先走一步,也多了解了。如果是躲在香港闭门写剧本,又想迎合内地市场,是肯定会水土不服的。香港电影人到内地,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最近这十年,很多香港电影人参与到内地电影,内地电影走向市场化就是因为有香港这一批人去扶持、协助所以走得比较容易。比如我、尔冬升和陈可辛其实都是比较有能力的,当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例子,这些人也就不被人知道。现在内地电影人也慢慢懂得如何去迎合市场。现在就不论你是香港来的,还是国内土生土长的都有同样成功的机会的。
《华闻周刊》:你还是比较有远见的,20年前就去了内地,当时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吗?
文隽:时代的进展都不是我们这么渺小的人能预估的。当时90年代初,有个机会我去内地拍戏。正好有个古装片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由于我自己的性格,我很快就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从那时我认识了姜文。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就爱去看历史,了解中国的历史,知道之前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交往的时候就能聊得好。并不是你去一个地方呆得久你就最有本事。如果你不融入社会,不去跟你交往都没用的。你看陈可辛是2005年才去内地的,现在连《中国合伙人》都能拍出来。电影就是因人而异,特别讲究个人才华。你有才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成功。没有才华,无论环境多好,你不行就是不行。
《华闻周刊》:内地与港台的电影合作已成规模,中国与海外的电影合作路还要走多久?困境在哪里?
文隽:中国市场是全世界虎视眈眈的一个市场。去年的年收益是230亿人民币,估计今年能收入280亿人民币,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个有票房价值的市场。所以你看好莱坞的电影现在都有中国的元素,专门寻找合作的机会。我们的国情还是不一样。我们有一个比较严苛的审查制度,电影制度也没有分级。我们没有明文规定说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中国的事情就是没有说一定不行的,也没有说一定可以的。要看时间和人才能决定结果。中国电影只有从自己本身改善才能突破。审查和分级制度的进一步开放,与外国的合作才能全面。
《华闻周刊》:很多觉得拍微电影很容易,随便拍个故事,或者被简单定义成篇幅短、非专业摄影机拍摄就被冠名为微电影,您觉得微电影的标准如何?
文隽:我曾经去做过首届中国(杭州)国际微电影展评委,微电影是中国首创的。其实,微电影和短片有什么分别呢?很多国际影展一直以来都是有短片竞赛单元,微电影的市场跟短片不一样,它可以通过网络的平台传播。目前,中国的微电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形式。比如某个产品或城市形象工程去拍微电影,是有宣传目的的去拍微电影。随着科技发达了,器材也方便了,我们更多讨论的是“自下而上”的,学生也好、发烧友也好或者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好,将他们的手机、摄影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拍摄短片,不用考虑到审查。而微电影的蓬勃主要是由于现在拍影像太方便了,不成气候、不像样的就被称为微电影。但真正的微电影,只要是电影就是要说故事。微电影也是要透过短片来说故事。如果你只是拍一个风光片就被叫做微电影,我是不承认的。只有电影的性质才能叫做微电影,否则就只能叫做短片。
《华闻周刊》:看到你在《晴报》上的专栏,几乎是天天都有更新,是你自己写的吗?
文隽:当然了,我写专栏写了40年。我在香港每天都要在《星岛日报》和《晴报》上发表专栏,上海、武汉、深圳我也都有“地盘”。这些就是我养家糊口的一个手段。
《华闻周刊》:写到了很多即将要上映的新作品,比如《窃听风云3》、《一步之遥》很多新电影,你最期待哪部作品?
文隽:我都期待。在《星岛日报》上,我的专栏叫做“我的游乐场”,写得都是我喜欢的电影。无论是《窃听风云3》还是《一步之遥》都是我熟悉、我敬佩的同行的作品,所以我都很期待。我希望我的朋友拍出来的作品是好的。
《京城81号》
监制:文隽
导演:叶伟民
主演:吴镇宇、林心如、莫小棋、杨佑宁、秦海璐、李菁
上映时间:2014年7月18日
简介:该片讲述“朝内81号霍氏一族”一百年来的命运。民国初年,位于京城八大胡同内的青楼歌舞升平,尤以头牌陆蝶玉艳惊四座,引得万人空巷。但她早已倾心京城大户霍家三少爷,几经波折,陆蝶玉嫁入霍家。怎料新婚之夜新郎却变成刚刚过世的霍家二少爷,冥婚后不久陆蝶玉离奇怀孕,一时鬼胎传言四起,家族上下不安,不久便举家惨遭灭门,留下阴宅保留至今……
一百年后,81号古宅后人许若卿重返故居,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惨案历历在目。同时,她的出现也意外唤起了古宅内尘封已久的孤魂孽怨……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