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次的采访中,郭敬明的身份不是畅销书作家,不是精明的出版人,而是两部卖座电影的导演。
郭敬明不讳言自己对电影商业价值的看重:“我认为身为一部商业电影的导演,应该对投资方负责。”当然,即使是对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和《小时代2》有着诸多抨击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两部在商业上表现突出的电影。
对于各种是非评说,对于外界对他的标签化,他则四两拨千斤,以一句“我自始至终只是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轻松化解。
郭敬明,作家、出版人、杂志主编及电影导演,曾在2011年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2012年,其小说《小时代》被改编成电影,他自己担任编剧与导演。2013年《小时代》和《小时代2》上映,票房达到近8亿元。《小时代3》将于2014年7月17日上映。
《华闻周刊》:在 《小时代》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在哪里?这两部影片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
郭敬明:《小时代》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其实算是比较“天时地利人和”,最开始购得小说改编电影版权的投资方找我改编《小时代》的电影剧本,同时也接触了一些导演,但都觉得他们对“小时代”风格把握得不够准确,反而是在和投资方不断地沟通中,他们认为我是最了解“小时代”风格的人,提出了让我来导演这部电影的想法。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决定接受。所以“转变”是挺自然的,反而最艰难的部分是到了拍摄时,周期短工作量极大,几天几夜连轴转的情况也时常会发生,这对全剧组都是很大的考验。
投资渠道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小时代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热点,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但在选择的过程里,除了资金之外,投资方背后能带来的资源是最重要的。
《华闻周刊》:你的作品有很多,为什么首先选择《小时代》这部作品拍摄成电影?从作家、出版人到电影人,在这个转型中,让你感到痛苦和快乐的方面分别在哪里?
郭敬明:首先拍《小时代》是因为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可操作度很高,它天生拥有适合电影改编的戏剧元素——友情、爱情、成长、背叛……并且,它的题材受众最广,最贴近当下的年轻观众。而且,《小时代》三部曲我写了五年,积累了大量的忠实读者,而我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对里面人物的感情也最深。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小时代》都是我的第一选择。
让我快乐的是能够学到很多新东西,仿佛踏入了一个新的广阔的世界,我又变回了一个从头开始的新人。痛苦,其实没有特别痛苦的地方,只是有很多需要妥协的方面,不会像作为一个作家那样可以在自己的作品里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做电影仿佛戴着镣铐跳舞,是另一种不同于写作的乐趣。
郭敬明在《小时代3》拍摄现场
《华闻周刊》:作为一名导演,你的执导风格是怎样的?你一般怎么选择演员,标准是什么?在执导《小时代》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导演?除了导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想过导别人的作品?
郭敬明:我在现场很冷静也很温和,很少有失控或者爆发的情况,更不会骂人。出现问题的话就事论事,尽快解决。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要给全剧组的人一种安全感,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信任你。可能也因为《小时代》本身就是个人情味很浓的电影,我和演员们的感情很深,平时是好朋友,拍摄的时候他们也非常放心地把自己的情绪都交给我。
我选择演员的标准是“与我想象中那个人物的重合度有多高”,因为《小时代》不同于原创的电影,它本身已经是非常受欢迎的小说,也改编成为了漫画,所以读者对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明确的想象,如果选择的演员与他们的想象出入太大,他们是很难认可的。而我则要考验这个演员的外形和表演可以符合我的想象到哪个程度。
通过拍摄《小时代》,我觉得我适合于做一个导演,至于算不算好,那得由别人来说。当然,在导演手法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需要进步的东西。
如果有合适的我喜欢的项目,我会考虑导演别人的作品。
《华闻周刊》:有评价称电影《小时代》宣告了“ 90 后电影”的诞生。你是否认可“90后电影”这个定位?你的《小时代》从投资、制作、发行到内容,与中国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郭敬明:我开始出版小说的时候,被人说是代表了80后作家,现在《小时代》又被称为“90后电影”,对我来说代表什么并不重要,我自始至终只是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小时代》无疑是贴近时下年轻人的,但它里面的一些内在比如朋友之间的那种友情又是可以打动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的,所以我没有特意为它做某种划分。我觉得不同的地方在于《小时代》在原作忠实读者里拥有极大的号召力,而它产生的话题性效应扩散到了整个年轻族群。
《小时代3》四位女主角在片场互动
《华闻周刊》: 从票房成绩上看,《小时代》和《小时代2》都表现不错,除了影片本身内容方面的原因,你们在档期选择、宣传推广方面有哪些好的策略?
郭敬明:《小时代1》《小时代2》的票房加起来近8亿,从《小时代1》在2013年6月27日上映到《小时代2》在同年8月8日上映,两部电影贯穿了2013年的整个暑假档。《小时代》的受众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年轻人,《小时代》成为他们整个暑期最热门的谈论话题。
此外,在宣传推广上,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物料长时间持续投放,无论是海报、花絮、拍摄记录、预告片、主题曲MV等等,都是以往电影物料的几倍之多,引发了惊人的网络热度,并使这些热度成为让观众走入电影院的动力。
《华闻周刊》:对你来说,电影“赚到钱”和“获得好评”哪一个更重要?在你的《小时代》和《小时代2》公映后,有好评,也有一些批评,对于批评的声音,你如何看待和回应?
郭敬明:因为电影并不像小说一样可以由我一人之力完成,电影是集体智慧,尤其是商业电影本身就是一项投资行为,我认为身为一部商业电影的导演,应该对投资方负责,所以在商业电影上我认为首先要能让投资方收回投资并盈利,但我并不会因此放松对影片质量的要求,因为我明白电影质量与电影票房息息相关。
《小时代》和《小时代2》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然会有很多经验不足的地方,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批评,我都有认真搜集、记录、反思,希望以后能够做到更好。但对于一些仅仅是情绪发泄式的言论,我则不会在意。
《华闻周刊》:从你接触到的中国电影行业的情况来看,你认为该行业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从投资的风险与回报来看,投资中国电影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郭敬明:我认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市场规则尚未明晰,商业电影类型急需建立和扩展。还是那句老话,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定要对电影、对中国电影有较深的了解之后,才能规避一定的风险,切忌盲目冲动。
《华闻周刊》:你最欣赏的华语导演和世界导演分别是?你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分别是?
郭敬明:世界导演里面很喜欢诺兰,也喜欢阿方索,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及雷德利·斯科特也很喜欢,还有很多很多。华语电影当然最喜欢李安。
《华闻周刊》:听说 《小时代3》将于今年7月17日上映?选择这个档期有何考虑?对于《小时代3》上映后的成绩,你有何期望?和前两部相比,这一部有什么特别之处?
郭敬明:是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将于7月17日上映,因为去年《小时代》《小时代2》掀起的暑期观影热潮,我们希望延续在暑期档上映的模式,令观众有“看《小时代》是暑假保留节目”的亲切感。在筹备《小时代3》之初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全面升级”,无论是从剧本还是从制作上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此次我们的创作团队集合了内地、香港、台湾、韩国等地的行业精英,远赴罗马取景,剧情上更有女主角林萧的恋人突然去世、四姐妹反目等诸多看点,如果说前两部《小时代》主要讲的是校园时代的闺蜜情,那《小时代3》将给大家展示进入社会后年轻人面临的人生洗牌,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这些东西在人们的心中的排序进行着大换血,而这也将引爆四个好姐妹之间的矛盾。我也希望这一部全面升级后的《小时代3》能有更好的成绩。
《华闻周刊》:你的很多作品都与“青春”有关,你是会一直坚持这个定位,还是会在适当的时候转型?如果转型,可能会朝那个方向转?
郭敬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以后的创作会转向更为成熟更为社会化的题材。
《华闻周刊》:有没有想过把你的电影推向海外市场?有没有去海外参加电影节,或者进入海外主流市场的计划?为什么?
郭敬明:目前还是以华语市场为主。当然未来如果有好的机会,当然也会积极尝试。在电影界,我还是一个新人,希望能够多多学习,尽快成熟。
(本报记者 张雪)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